专题报道

扎根沃土育新花——记邯郸市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任爱民

2023-04-25 09:30:58 来源: 邯郸日报

任爱民,邯郸市农科院棉花所研究员,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邯郸市第二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特等奖获得者。


三伏天,骄阳似火。在邯郸农科院棉花试验田,一个头戴草帽、身着农装的女同志正在忙碌着,她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珠,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棉花的雄蕊剥下来,将标记线套在花柄上。


这位扎根农田的耕者,叫任爱民。自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邯郸农科院,她已在棉花育种领域耕耘了32个年头。任爱民说,小时候帮家人种棉花,大学毕业后研究棉花,她这一生和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田里的耕者

邯郸是“冀南棉海”,是河北省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危害在棉农毫无防范之际袭来。1992年至1996年间,农民喷洒农药从两三次增加到二十多次也防治不住。同一时期,国外跨国公司率先涉足抗虫棉这一高技术研究领域,并迅速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市场。如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并快速应用于棉花生产,关系国计民生。任爱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了棉花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科技工作者,任爱民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她一边学习一边探索,一刻也不敢懈怠。


“最怕上午下雷阵雨,天晴就要马上下地做杂交,地面向上蒸腾着热气,感觉自己像个馒头,正躺在蒸笼里面挣扎。”任爱民说,棉花的杂交研究工作一般在7、8月份,正是一年最热的季节,皮肤暴露在强光下,晒得黝黑。而学生时代的她,喜欢穿着一身白色的连衣裙,参加工作之后她再也没穿过。风吹雨淋都是家常便饭,选择了这一行,她的心里就放弃了“红妆”。


草帽底下出成果

棉花强优势“三系”杂交种选育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任爱民坚信,权威来自实践,书本上、办公室里育不出品种来。任爱民育成的邯杂98-1、邯杂429、邯杂301等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棉花三系的空白,为国内首创,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


棉花的日常管理对任爱民来说是一件大事。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农药配比是否精确,她都全程参与,紧盯每一个步骤。作为育种人,每一项育种工作她都要挖掘出最大潜力。

为了提高培育效率,加快育种速度,任爱民在2010年赴海南参与棉花育种加代繁育。在邯郸,每年4月份种植,7、8月份做杂交,10月份收获。接着,她马不停蹄,拿着刚收获的种子赶赴海南进行种植,到了第二年1月再次进行杂交、3月底收获。像一只“科技候鸟”,每年在海南和邯郸之间“迁徙”。


“棉花天天长,我们一天也不能停。”棉花试验田里面浇水、施肥……她一刻也不能闲。“稍有一点懒惰大意,这一年的成果都要打折扣。”她说,对于科研工作,一定要认真勤劳再加严谨。每一样试验数据都分门别类地整齐排放在她的书柜里,各种论文试验档案材料按照时间跨度依次整理,最早的试验数据可追溯到1992年,时间跨度达30余年。邯杂98-1的生长情况、邯杂429的霜前产量、邯6203皮棉总产量……这些试验数据都等待着她去研究分析。


她平常不多说话,但是聊起来棉花,她就会滔滔不绝,热情地拿出试验数据和棉花标本,挨个介绍她精心培育的“孩子”——邯杂301植生育期121天,出苗好;邯杂301株型紧凑,茎秆茸毛多……


科研永远在路上


对于女性科研人员来说,照顾孩子是个无法兼顾的事。她和爱人工作都很忙,她的儿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央视“新闻联播”之后看天气预报。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无法随时随地观看天气情况。试验田调查、浇水、打药、锄地等工作,都是依据天气预报来作决定,所以看天气预报就成了她家的固定栏目。直到现在,儿子有时还打趣:“妈,天气预报开始了。”


就这样,任爱民在棉花地里耕耘了32年,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多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部,撰写论文20余篇,主研育成邯杂98-1、邯杂306、邯杂301、邯棉10号、邯杂棉13号、邯368、邯6208、邯6203等10个杂交种(品种)分别通过国家、河北省审定,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特等奖等成果奖9项。


科学无止境,探索永不停。一身农装的她,披星戴月、孜孜求索。任爱民用独特的科学视角,带领着年轻育种人,探寻着数据背后的秘密……


微信图片_20230426093530_jpg

【责任编辑:袁柯(Top) 返回页面顶端

下一篇: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上一篇:农业科研一线的“奋豆者”——记市农科院山区研究所所长、大豆研究室主任肖付明

首页-农科概况-机构设置-农科新闻-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专题报道-专家园地-科技服务-新品种展示-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