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让中国粮装满“中国仓”——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陈冬梅

2022-03-16 13:59:28 来源: 邯郸日报

人物名片

  陈冬梅,女,1963年出生,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8年,育成小麦新品种18个,荣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9项,先后获评省管优秀专家、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

  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工作已有100多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育种工作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育成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小麦单产、总产屡创新高,装满了中国的粮仓。

  小麦育种,看似寻常最奇崛。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陈冬梅,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8年,双脚扎在泥土里,论文写在大地上,育成小麦新品种18个,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绵薄之力。

  永葆初心,躬耕陇亩终不悔

  1963年,陈冬梅出生在邯郸一个普通的农家,姐妹七个,前面有四个哥哥。小时候的她最盼过年,因为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馍馍。

  “77年恢复的高考,哥哥们都没有赶上,我能不能考上大学就成了全家人最大的愿望。”忆起高考,陈冬梅仍记忆犹新:书放在枕头边,醒了就学。凭着这股子刻苦劲儿,她从当年高考3%的录取率中脱颖而出。1980年,她顺利进入农业大学读书。

  大学毕业,陈冬梅进入邯郸市农科院。她很坚定地选择了小麦育种,就是想让大家吃饱吃好。

  当时的小麦课题组只有两名科技人员,少材料、缺经费,条件十分艰苦,但丝毫没有动摇她的信念。没有育种材料,就到各个科研单位去征集;科研经费不足,就减少雇工,自己下地干农活。

  试验田里,播种、浇水、除草、治虫,在别人看来这些操作都是很小的事情,可在她心中都非常重要。每年有上万个小麦材料播种于试验田,每个材料或一行、或两行、或几行都不等同,每个材料播种时要一行一行摆放信封,如果有一行出了差错,则全田皆错。

  在田地里,时间以另一种尺度计算,不是去看一年的365天,而是看小麦生长周期的240多天。

  多年来,陈冬梅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五一假期,她要去做杂交;十一假期,她要给田里播种。年复一年,她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试验田、单位、家三点一线的生活。

  为确保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直到现在,这些事情她还亲自去做。

  心系麦田,精益求精育良种

  在农科院,她出了名的勤奋。“搞科研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环节都要用心。”采访中,陈冬梅反复这样强调。

  白天,下试验田观察记载小麦生长发育数据,或下试验示范基地调查指导小麦生产;晚上,还要琢磨育种技术改进创新的问题。

  “以前父母和老师总是教育我,要用心工作。用心那就是天天想着工作上的那些事儿。”陈冬梅感慨地说。

  200亩试验田是她的战场。7米一段、5米一截的材料,清晰地标着它们的“学名”。为确保收割不出错,她跟随着收割机奔跑在大田。为保证试验材料的纯度,她顶着四处喷发的麦糠清理过筛网,一个麦穗、一个籽粒都不能混杂。她说,如果有一步出现了失误,那试验品系就会因为纯度问题而终止。

  2010年11月份,邯郸普降暴雪,小麦由于未进行抗寒锻炼就进入了越冬期,冻害严重,减产已成定局。为了解团队品种在各地的表现,2011年5月23日,陈冬梅到各试验点考察,考察第三天华北出现了严重的干热风天气,小麦叶子突然枯黄,5月26日她连夜赶回邯郸,如果不在3-4天内把试验材料选上一遍,这一年的试验工作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上万个试验材料,粗看上一遍就

  很费时,何况要在大田里精挑细选呢。时间太紧了,她干脆把早饭也省了,从早上5点一直选到夜幕降临,整整选了四天。

  幸运的是,就在这一年,陈冬梅团队选出了两个优良新品系,并在后来通过了国家审定。

  一棒接一棒,让中国粮装满粮仓

  “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只有30多年的时间,而一个小麦品种的育成至少也要10年时间。我们只有只争朝夕,才能不负年华。”陈冬梅说,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品种,科研团队只能扩大试验规模,广种精选。虽然工作量增加、过程也很辛苦,但成功率大幅度增加。就是依靠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数十年的坚持,这支科研团队育成了18个小麦新品种。

  20世纪80年代末,小麦多种病害肆虐,亩产一直在350公斤左右徘徊。如何培育抗病品种取得产量突破呢?陈冬梅白天泡在试验田里仔细观察每个种质材料,晚上回到办公室查找资料,研究技术突破方案。她每年配置上百个不同的组合,调查上千个单株的性状,统计上万组的试验数据,经过连续10年的优中选优,1998年她们团队选育的邯4564小麦荣获区试三连冠、邯4589小麦荣获四连冠,双双通过河北省审定,其中邯4564在同期高产育种中处于领先水平,是河北省上世纪90年代末在生产上种植面积大、在品种更新中起主体作用的品种,为我省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两个品种成功育成后,陈冬梅科研团队又把目标瞄准了更高更远的方向,让品种推广的范围更广,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大。

  “我们不摽着膀子是不可能干出来的。”陈冬梅说。为了将高产、广适、多抗等优异性状集于品种一身,陈冬梅带领团队在育种技术上进行探索,创建了“双对照加压”选择新方法,和品种“三性选择”新技术,为广适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2003年,科研团队育成了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邯6172,填补了河北省小麦品种跨生态区双国审的空白,在广适高产育种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种植范围遍布晋、冀、鲁、豫、苏、皖、陕、新等黄淮八省,为我国五大亿亩品种之一,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她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突出贡献奖、省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8项。

  育种工作是一个接力赛,是育种人一棒接着一棒的赛跑。陈冬梅不敢懈怠。正是一批又一批像陈冬梅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们默默耕耘,才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育种工作是一个接力赛,是育种人一棒接着一棒的赛跑。陈冬梅不敢懈怠。正是一批又一批像陈冬梅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们默默耕耘,才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image_png


image_png

下一篇:棉田里的“育种魔术师”——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杨保新

上一篇:让中国粮装上“中国芯”——记我国小麦育种知名专家马永安

首页-农科概况-机构设置-农科新闻-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专题报道-专家园地-科技服务-新品种展示-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