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让中国粮装上“中国芯”——记我国小麦育种知名专家马永安

2022-03-11 16:15:32 来源: 邯郸日报

  马永安,男,1960年生,邯郸市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全国小麦育种知名专家、“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高端人才、省管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1960年,马永安出生于武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对上世纪70年代粮食产量低、吃不饱肚子的感受记忆犹新,小时候的他把能吃饱肚子作为最大的盼头。

  1978年,马永安成为我国高考恢复后的第二批学子考取河北农大唐山分校,选择了当时并不热门的农学专业。面对不解,他说:“我就是想让农民多打粮食、吃饱吃好。”

  1982年,22岁的马永安大学毕业,踏入了邯郸市农科院的大门,成为农业科研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开启了他扎根麦田的小麦育种生涯,一干就是一辈子。

  一块试验田,就是一个考场

  明媚的阳光洒在碧绿的麦田。邯郸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冬小麦已经开始返青,正在努力地起身,长势喜人。

  “一块试验田,就是一个考场,而我们要挑选的就是生长在相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那棵苗子。”3月4日,马永安带着科研团队的年轻人,又一次来到试验田,察看麦苗的长势。他说,民以食为天。有了好种子,才能多打粮。劣质种子出芽率低,抗病性差,有可能老百姓辛苦一整年,最后都没有收成。

  “小麦一生要经历十几个生育时期,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返青期、起身期……”提起小麦,原本有些严肃的马永安,这时变得开朗起来。

  “地里的小麦差不多都认识我们。”他幽默地说。小麦育种,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要认真细致,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几年的心血就有可能付之东流。“不下硬功夫不行、不认真不行、不下地更不行,只有多来地里看看,才能对小麦了若指掌。”马永安说。

  因为热爱,所以无悔。马永安带领科研团队,以田间地头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干就是40年。尽管这期间也有调动舒适工作的机会,但始终也未动摇他献身农业科研的初心。

  他坚信“草帽底下出品种”的朴素道理,书本上、办公室里育不出品种来,要扑下身子多去试验地。由于多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使他练就了一双在茫茫小麦后代群体中选择优良品种的慧眼,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先后提出“蘖型选择”“株型选择”和“落黄性选择”等育种技术,在《麦类作物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12项。

  “我这辈子就做了小麦育种这一件事,育出好品种,让百姓的饭碗装满中国粮。”马永安自豪地说。

  “对小麦,比自己的孩子都亲”

  优质的种子不会凭空产生。马永安介绍,小麦育种工作是一项周期漫长、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优良品种,从开始杂交到新品种诞生(审定),往往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极低。为了选出在生产上能够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他们必须付出超常的精力和时间。

  “麦子在地里一天一个变化,我们也不能停歇,有时候为了观察一个性状特点,在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马永安几十年的老搭档陈冬梅研究员说。

  “快下雨了,别人都是往家跑,而我们赶紧往试验田跑,就为了保证小麦抗旱大棚240天始终保持不进一滴水,目的是看小麦抗旱性怎么样。”马永安指着小麦抗旱鉴定棚内一排根系测定仪器说:“这地下有2米深的管子,可以拍照查看小麦根系的生长速度、分布情况,这也是筛选抗旱品种的关键。”

  “这些麦子就跟孩子一样,甚至比我自己的孩子都亲。”作为育种专家,马永安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小麦育种工作。每年“十一”恰逢小麦播种季,“五一”是小麦杂交期,“六一”是选育品种的关键时期,因为工作脱不开身,他很少休过节假日,一门心思地钻到田间地头里,不畏严寒,无畏酷暑。

  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为了减少开支,马永安带领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试验田灌溉、施肥、收获、脱粒等体力劳动。他硬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带领课题组针对我省和黄淮麦区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通过不断地调整育种思路,创新选育技术,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育出了一个个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黄淮小麦主产区。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马永安说,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仍有不少短板,吃饭是头等大事,不能让别人“卡脖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必须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端牢咱们中国人自己手中的饭碗。

  40年来,马永安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冬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中,主持、承担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主持育成邯4564、邯6172等20个通过省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其中,主持育成的广适多抗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邯6172,2007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先后通过晋、冀、鲁三省审定和黄淮北片、南片两大生态区国家审定,填补了我省小麦跨生态区双国审的空白,解决了广适与高产难以结合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品种种植范围的重大突破,连续10年列为国家十大主导品种和多省良补品种,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据统计,马永安主持培育的邯麦系列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近3亿亩,创经济效益100多亿元,为我省及黄淮麦区小麦育种、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小麦育种的事业要有人接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马永安,仍然带领课题组的年轻人常年躬耕在试验田里,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小麦育种的事业要有人接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马永安,仍然带领课题组的年轻人常年躬耕在试验田里,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image_png

image_png

下一篇:让中国粮装满“中国仓”——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陈冬梅

首页-农科概况-机构设置-农科新闻-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专题报道-专家园地-科技服务-新品种展示-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