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邯郸市农科院以农户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着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2014-12-30 10:54:54 来源: 办公室

近年来,邯郸市农科院在进一步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地加快和促进了本院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为农业强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把握大局,顺势而为,努力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一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科研攻关。特别是根据有关国家粮食安全、地下水限采、渤海粮仓建设等大政方针和战略布局,相继培育了诸如邯麦12、邯麦14、邯7680、邯杂429、邯丰13、邯丰79、邯丰08和冀豆四号、冀豆15、冀豆17等一系列优质高产和节水耐旱型知名作物新品种,其中17个已通过国家审定,邯麦14今年还被评为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励性后补助项目;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划项目。特别是针对当前农业劳动力日益短缺,用工成本不断上长的实际情况,相继成功选育了既无需整枝打叉,且株型紧凑、收获期集中,适合机采机收的棉花新品种邯7860,引进推广了免间苗抗杂草的谷子新品种等;三是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要进行科研。特别是针对城乡居民对绿色生态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方面的需求,成功培育了集高优质蛋白、高油、高水溶性蛋白于一体,居国际领先水平的优质大豆新品种五星2号和冀豆15等,并在我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大豆类食品的需要,维护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充分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源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把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与科研项目的评定、推荐报奖有机结合在一起,与科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结果和荣誉授与直接挂钩;二是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收益的主要由一线科研人员支配;三是成立科技发展处,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工作,努力培育一支稳定和高水准的科研成果推广和服务的专家队伍。

三、示范带动,服务引导,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着力抓好“三田”(即新品种繁育田、高效技术示范田、高产稳产样板田)建设。通过“三田”的典型带动、示范和引导,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目前,邯郸市农科院在全市范围内已建设各种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样板田示范方30多个,其中核心示范基地达2600多亩,共展示优良新品种(品系)30多个,辐射带动了周边60多个乡镇的农户;二是进一步建立和拓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网络和渠道。一方面,通过健全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网络,拓宽成果展示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中间环。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现代农业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新技术新成果宣传和应用。从2013年开始,已组织现代农业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基层骨干农技人员600多人(次);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相关配套科技服务。在农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组织相关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的无间隙对接和高度融合。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为真正使我院的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邯郸“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市农科院先后围绕 “吨粮市”建设、渤海粮仓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目标,依托科研资源优势,成功培育并大力度推广了集抗冻节水耐旱于一体的冬小麦新品种邯麦12号和邯麦14,及时选育了适合棉麦一体化种植模式的短季棉新品种邯686、中创85和邯8266等优质棉花品种,相继推出了集高产、抗病、抗倒伏玉米新品种邯丰13、邯丰79和邯丰08等玉米新品种。由我院独立培育的6172小麦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多年来在全国已累计推广1.3亿亩,是建国以来我国小麦品种中推广区域最广、面积最大、应用时间最长的优良品种。我院选育的邯丰系列玉米新品种2011年以来已累计推广6969.8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近27亿元。由我院培育的冀豆四号、冀豆15、冀豆17等优异种质资源已在河北省地域内累计推广396万亩,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69%,新增社会效益3.7亿元。




下一篇:三系抗虫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上一篇:科研成果

首页-农科概况-机构设置-农科新闻-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专题报道-专家园地-科技服务-新品种展示-联系我们